邬玲/文
一夜好风吹,新花千万枝。一场桃花雨,十里春风美。新春伊始,大自然睁开双眼,万物从沉睡中醒来,天地间一片欣欣向荣。
春天,细雨如丝,一棵棵树大口大口吮吸甘露,伸展着翡翠一般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微风中欢笑;春天,微风似棉,一排排柳舞动细腰婀娜多姿,拉开了皮筋一样的身体,一根根柔软的枝条在细雨里拂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孕育勃勃生机。
还记得小时候读朱自清的散文《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就近了……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心一下子就被这细腻而动态的描写挠痒了。尽管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十分精彩,却终究弄不明白“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真正含义,只是数着分分秒秒渴望快点下课,一溜烟儿跑到软绵绵的草地上,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一群小学生只是简单地被那些新鲜的形象吸引着:春天像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喜欢读《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春天在冰心的文字里是一群顽皮的孩子,描绘出一幅幅壮美的春景,却读不透作者为什么能说,“六亿五千万人中国人商量好了,用各种洪大的声音和震天撼地的动作来把它吵醒”,只记得这一句“孩子们横竖把春天给吵醒”的真实;喜欢读沈从文的散文《春》,春天变成了慈爱的一双手。风吹到身上,感到一种清快,一份微倦,一点惆怅,仿佛是祖母的手,或是母亲的手,摸着脸庞,抚着头发,拉着衣角,还温柔地送来花朵的香味,草木叶子的香味,以及新鲜泥土的香味……那时候不会去想为什么会惆怅,只是一下子钻进袅袅炊烟升腾时祖母温情的呼唤声里,扑到母亲辽阔而温暖的怀抱。
上大学时,因为离家远,学业任务重,所以不常回家。虽然少了儿时对家的依恋,却也常常梦回故里。想着春暖花开的时节,三五个小伙伴嬉戏,蹲在田园墙角聆听花朵次第开放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隔壁邻居张家庭院里桃花朵朵开,满院子姹紫嫣红,远远望去,似乎天上落下的一大片朝霞。桃花阵阵清香,钻入鼻孔,扑进心里,馋得赏花人垂涎三尺,贪婪地吸气。隔壁李家也春色满园,一枝枝红杏就是一只只蝴蝶扇动着美丽的翅膀,翩翩起舞,要飞过半壁墙垣……课堂上现代文学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起柯灵的散文——《故园春》,“故乡的春天,是田园诗中最美的段落。这大好的阳春景色,对大地的主人只有一个意义,‘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对乡下人而言不代表诗情画意,却也孕育着梦想和希望……听着老师的讲解,我深深地懂得,春天是父老乡亲手里一把希望的光,他们手握锄头,翻泥锄草,一锄一个美梦,还盘算着来年的好收成。春天带给他们欢悦和松爽。
如今,我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一个个青春学子,讲一篇篇文学作品,讲一段段春天的故事。春天是希望,孕育了无限生机;春天是奋斗,一年之计在于春。讲舒婷的诗歌《 初春》:“朋友/是春天了/驱散忧愁/揩去泪水/向着太阳微笑/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饶/是因为它经过了最后的料峭……”讲迟子建的散文《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虽然南方已是春暖花开,万紫千红,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直到四月,屋顶的积雪消融,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才撒脚走了……”讲完文章,我也深深地爱上这北方迟到的春天。我告诉孩子们,这样的春天不是依照节气而来,而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摆脱了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一点点苦熬出来的。是的,北方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她们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才把精魂化作根芽萌发,在大山深处,在平原尽头,长出一片翠绿,长出一片深情。
这春天的光是红色的。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把红灿灿的光撒向大地。阳光穿过冬天的寒冷照在人们的脸上,暖洋洋的使人陶醉;这春天的光是一个火炉,跳跃的火苗散发着温暖释放着温情,金光粼粼。这春天的光也是绿色的,热情的生命迸发出力量,把绿油油的光铺满人间。这春天的光更是明亮的,一年之计在于春,催人向前催人奋进 。
我爱这春天的光。这春天的光,又暖又明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