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风撼晓钟,倏忽秋又尽。在不寒不暖、不风不雨的十月小阳春里,好书更像是一抹暖阳,把我们的内心照亮。本期书单中,《秋瑾与二十世纪中国》《最后的西南联大》行过历史长河,折射着时代之光;《自我决定的孤独》揭示出现代社会孤独感的成因;《当代汉语新诗类型》《南腔北调:方言里的中国》秉千秋古语,承万载华魂……初冬好辰光,天寒日暖有书香。
从独特角度认识秋瑾
作 者:夏晓虹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在20世纪的中国,秋瑾可谓最知名的女性之一——她是擅长词章的“才女”,是接受男女平权启蒙的女学先进,是崇奉民族革命的“英雌”,是组织武装起义的光复军领袖。本书从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视野论述秋瑾,在细致爬梳秋瑾史料的基础上对秋瑾的经历、人生际遇、个性、思想、诗词作品的流传,以及形象的演化等进行了阐释,为我们在20世纪中国的历史中还原出了一位女性英雄的传奇人生。
荐书人说>>>
杨姿(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既往关于秋瑾的文学,大多刻画她作为爱国爱民的女界先进,对她革命的阐释都立足于“男女平权”和“家庭革命”,虽然塑造其为“女中豪杰”的形象,但秋瑾始终是在传统的性别观中被认识。作者通过对近代报刊、文献档案的发掘和整理,从独特的角度将秋瑾之死与之后影响衔接起来,从冤案的表面入手,借助小说文本、戏曲舞台等路径,还原秋瑾思想与社会观念。重读这些文字,一方面可增进读者对秋瑾的全方位了解,展示出性别解放与伦理革命在历史语境中的传播与接受,另一方面也为今天的非虚构写作做出客观的参照与示范。
尊重历史,放眼未来
作 者:丁元元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西南联大可谓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本书作者、著名记者丁元元从2014年开始,就以近乎侦探的方式,通过新闻报道、历史档案、联大校友录等,寻访联大在世校友,进行抢救式采访。他们的口述形成了此书,也让作者触摸到联大精英教育的本质,为当代高等教育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参考。就在他采访、写作过程中,这批最后的联大学子也在不断逝去。这让本书很可能成为最后一份,以亲历者集体口述形式保存联大教育细节的珍贵资料。
荐书人说>>>
王涛锴(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出自记者之手的这本采访录,通过20个人物访谈追记联大学子的校园生活,不仅涉及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等多数读者逐渐熟悉的内容,更扩展到昆明周边的风俗人情和地域文化。而且,本书作者对这些健在联大学子的出身家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人生经历也多有着墨,是了解现当代史不可多得的文献。需要说明的是,受访人并非“知名校友”,他们大多过着默默无闻的平凡生活。尊重历史的目的在于放眼未来。西南联大践行着五四之后民主和科学的传统,其特色是学术自由、兼容并包,而联大校友保持着时代极为稀缺的高贵和优雅,如云、如海、如山的校风刻在他们身上。
个人记忆映照时代背影
作 者:黄永玉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还有谁谁谁》主要创作于2022-2023年,是著名画家、作家黄永玉先生的全新散文集,也是他的最后一本著作。在这部作品里,百岁老人回望走过的漫漫人生路,以及一路同行的故友亲朋,讲述他们的情怀与命运、理想与归途。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令人深感震撼,高山流水的情义照拂是不可见的绝世风景。直率、诚挚、犀利、自省,笔端尽是一个哲人对生命的厚重之爱。本书可以说是《比我老的老头》的续集或补充,两书共同构成完整的当代个人记忆史,映照出一个时代的背影。
荐书人说>>>
杨宸(精典书店总经理)
谈到潇洒旷达,老一辈人里你能想到哪些人?我第一反应就是黄永玉。这老头通透有意思,活到九十九,还笔耕不辍,该写写,该画画。可惜的是最后这本《还有谁谁谁》,他没看到。但这不重要,即便他已走出时间之外,他文字之下的那份旷达直率,依然不会消散。书中是黄永玉铭心刻骨不能或忘的往事,与他的生命交集的那些师友朋辈,早已在时光里成为他人生的一部分,他们是他的光影,是他的背景,是他行旅的地图,也是他的精神肌理,他和他们共同写就了一部生命之书。《还有谁谁谁》中,袒露着一个忧伤而狂野、独立而自由的世纪之魂。
关于孤独的反思
作 者:[德]伊丽莎白·冯·塔登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不再用纸币交换商品,不再亲自去市场购物,不再与人近距离交谈……我们为何选择成为自己的孤岛?《自我决定的孤独: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一书通过观察和审视当代生活的典型场景,探究了“后现代”语境下“无接触社会”的本质和人们普遍越来越孤独的原因。现代城市不断增加的空间距离为人们提供了远离边界侵犯的可能,我们收获了安全感、边界感和梦寐以求的个体自由,但也慢慢失去了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变得与彼此触不可及。
荐书人说>>>
汤朝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在现代社会中,孤独常常被视为一种负面情绪或失败的象征,人们往往试图回避它。然而,作者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指出孤独并非完全负面,反而是我们反思与发展自我认识的机会。她强调,只有在与自己独处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需求和价值。自我决定和孤独是相互关联的概念,作者认为只有在拥有自主权的情况下,我们才能真正选择独处,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深入探讨孤独与自我决定的书籍。通过对孤独的重新定义和审视,作者帮助读者认识到孤独的积极面,并教导如何在现代社会找到一个健康平衡。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评估孤独的价值,并为我们的人生带来更多思考。
尊重生灵,敬畏自然
作 者:沈石溪
出版社: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第七条猎狗》是“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短篇小说合集,其中《第七条猎狗》讲述的是老猎人召盘巴的第七条猎狗赤利的故事。一次狩猎中,猎人与野猪狭路相逢,生死攸关之际,赤利却藏在草丛里,不来解围。狂怒之下,猎人准备杀死赤利,赤利在老猎人的孙子艾苏苏的帮助下侥幸逃脱……半年后,猎人再次遭遇豺狗袭击,眼看就要遭遇不测,赤利赶到,与豺狗群厮杀,并在最后一刻用自己的生命保住了旧主人的性命。
荐书人说>>>
刘甘霖(沙坪坝小学语文教师)
他用灵动的笔尖书写生命,他用善意的眼光看待生命,他用朴素的情感表达爱……他是沈石溪,他是中国当代最知名动物小说作家之一。西双版纳的动物世界带给了他无尽的灵感。翻开《第七条猎狗》,犹如走进一个万物有灵的世界。作者寄托在文章中的那一份对动物的热爱,对生灵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都从作者的笔尖流出。老猎人与赤利的感情是双向的,即使被误解,也勇敢去爱。赤利用自己的行动教会了人类:永远不要忘记那个爱我们的人。
破解方言文化的密码
作 者:郑子宁
出版社:海峡书局
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南腔北调的方言是我国地域文化的载体,维系了各民族的历史记忆。本书将大众熟悉的31个趣味话题分成八大板块,解读其内在的语言学原理;又从每一个话题延展开来,阐明同一话题在不同方言的流变,铺陈出一幅幅民族历史文化的画卷。读者在收获语言学知识的同时,更能从各自方言的角度找到共鸣,在方言里发现不一样的中国。
荐书人说>>>
郑劲松(西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
语言是最直接的文化现实,方言就是口腔中或舌尖上的历史地理。中国土地辽阔,多民族聚居,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破解方言文化的密码本,打开地方文化大门的语言“钥匙”,窥见不同民风民俗、风土人情的一扇小窗。难能可贵的是,本书能把相对陌生而枯燥的语音学知识,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对比讲解,融入地方文化、历史地理和生活现象,从而打通各个方言之间的语言隔阂,融化陌生,乡音共通,同感乡愁。所以,读来亲切而清新,一幅方言里的中国图景正徐徐展开。
视角独特的诗歌案例分析
作 者:朱周斌
出版社:中华书局
“当代汉语新诗”概念建立的基础是语言与历史观念和精神取向的内在互动结构关系,以语言的变化为基点,以审美为核心,以历史为背景。本书以此来讨论“朦胧诗”“第三代诗”、70后80后等一系列年代术语所代表的近40年以来的汉语诗歌,试图整体勾勒出40年来当代汉语新诗的面貌和成就。
荐书人说>>>
周航(长江师范学院教授)
在我看来,史料的正确搜集与完整固然重要,但做好当代汉语新诗研究又绝非只需史料完整正确即可。在历史的和美学的基础上,我们的新诗研究最为缺乏的是,准确把脉不同时期诗歌观念演变前提下对诗歌语言本质的深度体验与指认,以及研究者本身个性化的语言表述与独特的论证过程。该书值得读者关注的是,作者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诗歌四个基本类型的划分,以及所用的视角独特的诗歌案例分析。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