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龙镇坚持党建统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心骨”作用,打好四张牌,促乡村振兴。
聚焦党的建设,打好“红色为民”牌
坚持把党建统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抓好“头雁”腾飞。选优配强36名村(社区)“两委”干部,大专以上学历占比提升9.2%、平均年龄下降4.5岁,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提升。建立健全村级后备力量培养选拔机制,储备村级后备力量23名。整治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个,创建三星级党支部3个、四星级党支部1个。抓好“归雁”助力。全面掌握“归雁”信息,开展“四个一”活动,吸引“归雁”回长龙创业园创业,引回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25人。抓好“家雁”展翅。积极探索本土人才的挖掘培养机制,吸纳镇内“田秀才”“土专家”,建立乡村振兴“能人库”8个,搭建发展协商议事平台,培养各行业领头人42名。
聚焦防返贫动态监测,打好“底色利民”牌
强化镇村“一把手”责任,精心组织,扎实抓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及帮扶工作,擦亮群众的“幸福底色”。上下联动强机制。实行镇乡村振兴办牵头,村(社区)、驻村工作队,规建管环办、社事办、社保所等行业数据政策共享联动,建立动态监测与常态管理、数据比对现场核实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分类摸排建台账。制定《长龙镇2022年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工作方案》,各级干部累计遍访辖区低收入群体10000余人次,排查问题178个,分类建立问题清单和整改时限。定期研判定措施。建立一周一研判、半月一调度机制,制定相应整改措施。责任落实快解决。实施县镇村“三级包保”、分类分级签字背书142人次,落实“属事+属地”双重责任,重大问题主要领导牵头,一般问题分管领导包底,明确责任部门和整改时限,镇纪委跟踪整改过程,快速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扩大就业增收入。开展就业培训,帮助低收入群体开发公益性岗位119个,实现种养殖创业就业420人,月均增收17.85万元。通过在帮扶车间、村集体企业、种养殖大户中务工,增加低收入群体务工收入350万元;吸引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低收入群体到县城、长龙镇创业园务工100余人,月均工资达2500元以上。
聚焦产业发展,打好“金色富民”牌
产业规模不断聚集。力足农产品主产功能区定位,按照“政府引导、集体组织、企业主导、群众受益”产业发展思路,产业规模按万亩级集聚发展。近年来建设高标准农田20000亩,建成垫江晚柚示范园5000亩、花椒产业园2000亩、澳柑产业园1000亩、生态水产养殖1500亩、现代化农业示范园1个、现代化生猪养殖基地2个、现代化肉牛养殖基地1个。引来贵州、陕西、四川等地,120余批次观摩学习。产业机制不断优化。构建“党建+产业”发展模式,搭建“党支部+合作社+业主+农户”平台,8个村(社区)先后成立了9个村级集体企业,探索出台了《长龙镇村集体企业(公司)运行管理办法》。2022年9个村级集体企业获得经营性收入235.8万元,普惠性分红15万元,惠及群众8000余人,其中低收入群体2500余人。产业招商不断强化,2022年招引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个,完成到位资金约2.7亿元,落户工业企业2户、总部型企业1个,培育规上企业1家,成功创建高新技术企业1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为富民强镇打下坚实基础。
聚焦生态宜居,打好“绿色惠民”牌
抓污染防治攻坚。进一步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实现镇域内河流水质稳定达标,2022年河流水质考核为正向激励乡镇,获垫江县生态文明先进集体。国家生态环境部西南督察局莅临伟翔石材督察第二轮中央环保整改落实情况予以肯定,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抓人居环境整治。制定《长龙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长龙镇清洁文明户十达标》,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干”带动“人民群众跟着干”,实行党员干部“1+X”帮带,组建党员帮带队伍63支,帮带农户2560户,实现人居环境室内“三整齐”、室外“三不见”。龙田村获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重庆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抓治理能力提升,实施“镇—村—组”基层社会治理联动机制。采取“党建+乡村振兴理事会”模式,让群众“自己事自已办”。创建“翰林讲堂”“老谭说廉堂”“老周说理堂”,全镇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占比达96%以上;乡风文明,邻里和谐。
下一步,长龙镇将继续紧抓高质量发展脉搏,加快乡村建设行动,驱动红色引擎,释放绿色效能,激发金色动能,筑牢幸福底色,努力将长龙建设成为垫江的生活田园、城市后花园。
记者 杨栋 收集整理
本版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