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余方芳 杨栋)“谁能想到曾经让人犯难的桔杆,也能成抢手货,现在卖还得价比三家。”12月18日,经过一番价格对比,周嘉镇雨山村村民冉瑞全最终以五毛一斤的价格将秸秆卖给了朱世华再生资源回收厂。
当天,走进回收厂,一堆堆金黄的秸秆像一座座小山,几乎快要冲破棚顶。一阵机器轰鸣声中,杂乱无章的秸秆被工人塞进压块机,再次“吐”出来后便成了一张大草垫。
“这秸秆以前没人要,处理起来还麻烦,现在却成了抢手货,好多人都在收,竞争压力大。”朱世华说,眼下再生稻收割也已结束,为了多收点秸秆,他又跑到湖北去抢市场了。
秸秆成抢手货,不少人开心不已。曾经,秸秆处置一度让村民们犯难:用来喂猪消耗太慢,粉碎还田又太麻烦。无奈之下,不少农户选择了偷偷焚烧。
农户的无奈选择,让镇农服中心及相关监管部门感到头疼。“焚烧秸秆不仅污染环境,还存在火灾隐患。”周嘉镇农服中心主任钟娟说,每年镇上都大力宣传秸秆焚烧危害,但农村面积广,监管难度大,效果并不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周嘉镇认识到“堵”不如“疏”。对此,该镇开始探索秸秆资源化利用,希望通过市场化行为,挖掘秸秆经济价值“变废为宝”,彻底杜绝焚烧秸秆行为。
很快,周嘉镇便发现了商机——将秸秆加工成草绳,用于保护烧制品。在政府的引导下,朱世华顺势建起了秸秆回收厂,并与不少制碗厂、钢厂达成合作,专门为他们提供草垫。最近又与一家知名酒厂签订协议,除了垫子之类的产品外,还提供一些品质较好的秸秆用于酒曲发酵。
然而,秸秆的用途还不止于此。近几年,周嘉还引导业主收购秸秆作食用菌基质及肉牛饲料,建了一个有机复混肥料厂,将秸秆打碎与养殖粪便混合,制成有机肥,实现绿色循环。
从收购、打捆、收储、运输、加工再到销售,如今,周嘉镇秸秆综合利用已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越来越多村民从这条产业链上受益。种粮大户吴军成为秸秆经纪人,村民王才碧成了加工厂女工,还有不少村民成了秸秆打捆工、秸秆运输工……1500人在这里就业。
目前,周嘉镇共有秸秆制品厂5个,秸秆收储点5个,收购价最高时达8角每斤。换算下来,农户每亩地可增收500元左右。
如今,秸秆成了抢手货,没人焚烧,全镇未着一把火、未冒一处烟、未现一处黑斑,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