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徐静)在垫江高新区,重庆渝铸阀门有限公司正以循环生产模式和智能化改造,在传统制造业领域开辟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这家成立仅一年的阀门制造企业通过构建内部循环生产体系和智能化升级,实现了从行业新锐到区域标杆的快速成长。
走进渝铸阀门的铸造厂房,1号车间的智能化改造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这里,新引进的废砂再生设备将铸造过程中产生的废砂重新加工,直接供应给2号、3号车间使用;而2号、3号车间生产的半成品又会返回1号车间进行精加工。精加工设备将与废砂再生系统形成完整的生产闭环,整个生产流程实现了物料100%的内部循环利用。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原材料采购成本,还提升了整体效能。
“这套循环系统是我们最核心的竞争优势。”该公司总经理杨贤敢表示,整个改造升级预计10月底完成,届时企业年产能将突破1万吨,年产值可达1亿元以上。
据了解,这个投资300万元的废砂再生项目源于企业年初面临的产能瓶颈。“随着订单量快速增长,原有产能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杨贤敢表示,他们没有选择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通过循环经济模式来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提升整体生产效能。
这种创新生产模式也重塑了企业的人才结构。目前,该企业用工规模已超百人,但仅占规划总用工量的三分之一,改造升级后将新增多个要求具备循环经济或智能制造的技术岗位,总用工量将达300-500人。
“我们正在逐步推动员工队伍向高技术、高技能方向转型。”杨贤敢表示,这不仅是扩产能,更是在培育一支专业化团队。
面向未来,渝铸阀门已明确发展路径,计划与重庆川仪股份有限公司等展开深度合作,引入前沿技术及专业检测设备,增设生产线,确保产品符合国际标准,为市场提供更高品质、更耐用的阀门产品,进一步扩大在石化、天然气等高端领域的市场份额。
■记者手记
在渝铸阀门的车间里,我看到了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动样本。一块块废砂的“重生”之旅,折射出阀门制造从粗放走向精细的蜕变之路。这家成立仅一年的企业,没有选择简单扩产的老路,而是以循环经济和智能制造为双轮驱动,在降本增效与绿色发展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渝铸的创新不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从废砂再生到智能协同,从人才培养到产业链整合,企业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创新生态。这种系统性的创新思维,正是当下制造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